查看原文
其他

激活城市!打造沉浸式公共艺术空间

城市光网 2023-10-28


公共艺术能够有效激活的城市空间,堪称承载美育功能的'美术馆',从魔都沉浸式艺术地铁站到大型艺术装置落地深圳,未来商业该如何打造沉浸式公共空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共艺术应进一步强化地域识别性和互动参与性,将公共空间、大众和艺术联结成一个新的场域,成为集艺术、公共文化、社会话题、市民互动、媒体传播于一身的新型艺术载体。



地铁站堪比艺术展魔都沉浸式地铁站开放
设计师以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对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进行全站厅设计《上海脉搏》。
图片来源:XING DESIGN
把公共艺术融入到交通出行中,让普通百姓在上班的途中就能感受到艺术的美感。14号线豫园站作为上海地铁最深车站(36米),相当于10层楼高,如果说上海地铁作为上海的动脉,那么位于城市中心最深处的豫园站就像上海的心脏一般。
其位置处于城隍庙外滩老街坊,与浦东的高楼大厦隔江辉映:融汇东西方建筑风貌,连接着历史、当代与未来。
图片来源:ToMASTER

14号线换乘车站有13座,车站设计引入空间艺术和艺术空间的概念,除了豫园站的“上海脉搏”以外,还有黄陂南路站的“黄陂疏影”车站主题艺术装修,无论在站厅还是站台或是换乘通道,地上和墙上随处可见光影斑驳,用灯光写意出黄陂南路上的梧桐树和片片零落的树叶。
而在陆家嘴站的换乘通道,一条气势磅礴的“今朝踏浪”艺术装置墙十分吸睛,把二维的平面转化成三维的空间艺术。

共赴未来之约大型公共艺术装置《54321》


1月10日晚,由深圳艺术家戴耘创作的大型公共艺术装置《54321》在深圳市南山区侨城坊揭幕。

作为南山·侨城坊QPlex的一件大型公共艺术装置,「54321」的特质是在公共场域下艺术创作与环境设计的综合呈现。

拟太空舱的塔型外观设计,是在针对装置所在地,深圳市南山区地域特色、当地大众生活态度、审美方式推敲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艺术家、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系主任戴耘教授表示,此装置希望在为大众带来更独特艺术空间体验的同时,与公共艺术的本质产生有机地结合。


装置的创作初始阶段恰逢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作品名《54321》的由来,是赋予情景感的倒计时数字排列,是对未来的表达,是科技智慧城市,算法、数字逻辑的体现。


装置的创作过程中,将艺术形态置入场所,对既有空间整体的背景再次挖掘、重新发现,使得作品、人(公众、艺术家)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体验与感悟。

如装置的入门处植入了Q版冲天炮的微观雕塑,玲珑的造型充满诙谐和趣味,引发大众对过往童年的记忆,带有生活痕迹的细节设置,使得这件伫立于大型公共广场的装置在细微处体现出一丝温情。

激活城市
传递公共艺术空间发展的信号

从堪比艺术展的魔都沉浸式地铁站到大型艺术装置《54321》落地深圳,展现了公共艺术发展的哪些信号?
第一、城市艺术文化设施的升级与艺术生态的扩容,为新的公共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
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强调城市整体设计的关键作用,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艺术为门径的城市设计实践也日益增多。
无论上海地铁的沉浸式艺术氛围建设亦或是深圳侨城坊落地大型公共艺术装置作品,它所直观反映的都是城市文化艺术设施的直接升级和艺术生态的扩容,这种从星星点点为出发点种下种子,会逐步扩容成立体的公共艺术生态。

而随着艺术设施的升级和生态的扩容,城市艺术系统(专业艺术机构、艺术博览会、公共艺术空间等)也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机,欣赏艺术、消费艺术的人群亦在递增。
以刚刚结束的2021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为例,作为首次落地的新型艺术博览会,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无论是展览会场、论坛(讲座)亦或是网络直播,都处于观众相对饱和的状态,这点十分可贵,它所直观传递的便是大众对于艺术的认知和追求。

第二,用公共艺术塑造氛围和艺术体验结合的新型生活方式,创造一个激发市民文化自豪感觉的新场域。
让城市记忆以动态的方式保存、流传,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与回忆;让城市文化以得以互动的方式呈现,带来新型生活方式的同时,激发市民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归属感,让各地来客爱上这座城市、留下美好记忆,使大众成为艺术的参与者。

此外,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精神映照下的社会行为,它不仅仅包括物理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还强调艺术的孵化作用和生长性,并力求对城市文化品格、城市活力以及城市人文精神带来富有创新价值的推动。


以《54321》为例,创作团队希望,藉由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公共艺术装置,以未来者的形象创造一个场域,成为赋能社区广场生活的地标,适配侨城坊QPlex这一场所不同年龄、圈层的特性。
来到这里的年轻客流、不同家庭、艺文爱好者……每一个个体都有逗留的理由,在提供艺术与价值的同时具备强大聚集性的属性,塑造文化氛围和艺术体验结合的生活方式。

第三,将关注点放在多阶层人群的参与,用公共艺术展现不同人群的诉求。

每一座城市都汇聚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员,有不同的人群就会有不同的诉求、不同的声音。而公共艺术不应该只是一个被动被观看的景观,而是它能够互动、能让观众表达自己的声音。

上海地铁14号线部分公共艺术装置在落地前积极让市民参与其中进行方案投票,可以说,最后呈现的作品是一个多人群参与表达的结果,是市民不同诉求的综合呈现,也是公共艺术未来发展要更充分探讨的方向。

版权声明:本文由城市光网整合,图文素材来源于城市艺术季、沉浸文旅及网络,如需转载或有疑问请联系小编(微信号:snowwhiteche)~

END



本文编辑 | hjy
投稿、合作 | cxf@urbanlight.cn

推荐阅读 💡

景区、购物中心渗透融合,夜经济将扮演重要角色!

震撼!中国首部黄梅戏体裁5D大型实景光影剧赏析

元宇宙技术入侵! 科技融合艺术带来梦幻春节!

筑梦冰雪 相约冬奥!十大城市上演冬奥灯光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